|
|
|
新闻详细信息 |
|
|
|
|
“观天、察地”笔意同一 ——王开选绘画艺术的哲学实践 文/崔振良 时间:2008-11-28 18:27:28 点击次数:4192 |
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,研究关于自然、社会、人类思维领域的一般规律。而绘画艺术是以形写神的形象思维活动与其他艺术一样,都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,均是以实际生活感受为基础的。涵盖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念。王开选先生绘画几十年,其哲学理论功底与实践远远早于他的绘画历史。他在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时,深受唐代大画家张澡的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哲学思想影响。常常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、体验生活,分析研究绘画意境与技法,把握其内在规律。形成绘画思想和独特的绘画风格,使其创作更有宽阔的艺术张力。
一、强调主体,尊重并把握客观规律。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迭虽然对绘画艺术产生过不同影响,但艺术的发展毕竟更取决于艺术规律,取决于艺术家对艺术规律的认识、揭示和把握。我和开选先生结识多年,深知他在艺术上的文化根基和辨证思想。他在绘画创作中继承和发扬“观天象、察地物”的哲学理念,坚持“实践——认识——再实践——再认识”过程。他曾三下江南,二进西北,访敦煌、入天山,感悟自然,吸收天籁之灵气,体验、观察、概括自然发展变化规律,塑造能揭示客观对象精神本质的艺术形象。他解读 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深刻内涵,紧紧把握主观与客观的辨证统一。为创作好《葫芦图》,他在葫芦园一蹲就是几天,观察其灵性、特性、艺术性,把握和欣赏不同光线的视觉关系和碧玉金辉的场面,努力实现“求无人态”的绘画境界。画面温馨洒脱,寓意深刻,福禄赢人,有很强地冲击力,达到了自然生动,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。人民日报发表的《凌波不染尘》画作,是他解读近代大画家吴昌硕题画诗句后,产生灵感而作。为创作好这副作品,到福建漳州观察水仙花的生长特性,体验“飘忽洛神行水上,凌波微步不染尘”的人间美景。画面溪流漫漫,和风微微,清境自然,情景交融,意境深远。从一个侧面描绘了美好山川自然和谐的生动画卷,讴歌正义,是一副集思想性、艺术性、观赏性于一体的佳作。
二、继承传统,注重个人绘画风格。开选先生绘画艺术,继承传统,而不囿于古法;立意创新,而不荒诞狂怪,而紧紧把握绘画艺术的普遍规律,正确处理共性和个性的辨证统一关系。在绘画意境、笔墨技法上兼收、兼备、博采众长,独辟蹊径。他以国画大师汤文选为楷模,学习他 “刚阳大气”,“以神写形”的绘画思想。对每一副画作的创意和技法,不雷同,不搞一刀切,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他的花鸟、豹和人物画等,擅长从简处着意,表现最丰厚的内涵,常常加以浓墨、焦墨、冷色、淡色的渲染;在造型上,表现其刚阳、温润、含蓄、内向和自然内在的美。不主张把变型丑陋、狂怪作为个人风格的体现,而笔简意赅。他的《双豹图》,描绘了仓混老辣的墨豹平卧疏林,深情异彩,造型独特,立意雄奇。可见,他的绘画创作,以主题定情感,以主题定环境,以主题定笔墨,勇于实践古人: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、“笔墨当随时代”的哲学思想。《神猴话桑麻图》,画面仅有几只活泼可爱的猴子和苍树,但以虚寓实,以简写繁,注重留白,用笔墨说话,用形象抒情,为农田丰收的空间作了无限想象的铺垫,这正是他绘画艺术的魅力所在。
三、主题定技法,技法服务主题。王先生从小热爱民俗传统美术,年青时培育了积极向上的人生美德。他的作品歌颂 “真、善、美”,给人以正气、大气、灵气和韵气之感。为拓展创作内容和题材,研究解读中国古代诗词、历史、等,挖掘历史典故,观察自然界生物特性及生长规律。在创作中,他视不同的题材展现不同的技法,注重把握内容和形式的辨证统一性,不搞生搬硬套,不摆花架子。在形式上,巧妙地处理好“虚实、隐显、疏密、静动”等辨证关系,形成构图、色彩的冷暖、浓淡,以及线条笔墨的变化运用、均衡、照应、对比、协调等既多样变化又相互统一的绘画手法。达到了神与形的有机结合。他的《雀溪图》,近景潺潺溪流,碧卉悠悠,群雀恋水,远处薄雾茫茫,潋滟若隐若显,在局限中有无限,虚实过渡自然流畅,突出了《溪流引得山雀来》这一主题,画面自然和谐,情景生动形象。开选先生深知在艺术处理上,该间接表现的要间接表现,该正面表现的要正面表现,形式不同,却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。《相依图》描绘的是一双鸳鸯相依相恋,情愫缠绵,面面相觑的情感。在环境处理上,日映涟漪,湖滩戏浪,温馨幽静,几笔红箩舞动,笔简虚淡。紧紧围绕《相依》主题,加以渲染、铺垫,为主题服务,达到主题与技法的统一。间接地反映了自然生态和谐,人民生活幸福吉祥的思想内涵。在艺术形式应用上,得心应手,惟妙惟肖,尽善尽美。
总之,开选先生绘画艺术成就的取得,得益于他锐意刻苦精神和勤奋,更受益于哲学理论的把握与实践。相信,凭借他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,对艺术发展规律的不断探究和孜孜以求的创作精神,会有更高的飞跃,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。
2008年11月
注:作者系中国诗词学会会员、中国楹联学会会员、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特邀研究员。
|
|
|
|
|
|